导语:皇帝的婚礼叫“大婚”,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,当上皇帝后,只举行册立皇后大典,不补办婚礼。大婚的同时,用金册、金宝(证书和印鉴),册立皇后;册立皇后的同时,选一至四名妃子。明清皇帝大婚仪式基本相同。《礼记?
古代皇帝娶皇后有些什么礼仪呢,入洞房又有些什么讲究呢?
古代皇帝皇后结婚,自然比我们平民老百姓的礼仪规矩多。他们结婚不是由男方皇帝去迎接,而是由女方八抬大轿送到皇宫。清朝皇后是由大清门入门,再经过天安门、午门到达后宫。 在婚礼上要祭拜先祖,在婚礼之后,也不是回卧室入洞房。而是就在举行婚礼仪式的地方入洞房。入洞房之前也有很多的规矩,比如一种象征着“子孙满堂”的水饺,喝交杯酒,窗外还有侍卫夫妇用满语唱《交祝歌》。 唐朝时皇帝皇后结婚是这样子记载的“尚仪北面跪,奏称:‘礼毕,兴。’帝、后俱兴。尚宫引皇帝入东房,释冕服,御常服;尚宫引皇后入幄,脱服。尚宫引皇帝入。尚食彻馔,设于东房,如初。皇后从者馂皇帝之馔,皇帝侍者馂皇后之馔。” 洞房用的床被,自然也是新的,并且绣上了一百个神态各异小孩子,寓意着“多生贵子”。在这方面可以说与我们平民老百姓是一样的,只是由于经济能力不同,所提供的被子的价值不同。皇帝们所用的自然是奢华至极。 皇帝们入洞房也不像我们老百姓那么随便,灯一关,就开始了二人世界。他们在洞房之前,甚至在上床之前都有一套细致的要求。 在清朝时,是先将皇后送入洞房内,再由皇帝穿着黄袍从乾清宫走到坤宁宫。而后按照步骤由皇帝掀开皇后的红盖头。然后由皇帝的家人一起吃饭,吃完饭,在晚上还要再吃一次长寿面,才可以上床。 可见生在帝王家虽然多了奢华富贵,但是也少了很多自由啊,连入洞房这种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矩步骤来行事。
皇帝娶皇后的礼仪可多了,还要进太庙拜祭祖先。
古代皇帝娶皇后要有一场大典礼,还要去祭拜列祖列宗。
古代皇帝迎娶皇后礼物很繁杂,喜宴至少要摆三天三夜。
皇帝娶皇后没什么礼仪啊 也和民间的结婚一样吧

婚礼策划设计的流程及意义
婚礼设计不仅仅是指策划婚礼流程,也包括婚礼当日的色彩运用和视觉效果。婚礼设计直接反映出个人的性格、喜好,可以满足个人的愿望和梦想。一定要精心设计婚礼中的每个细节组成部分,保证婚庆活动整体上的协调一致,给到场的各位宾客留下美好而久远的回忆。 一、要确定一个主色调的视觉元素 以此为核心来主导婚礼各方面的个性化风格。婚礼主色调可以体现在某种颜色、某种花卉、某个主题等,一旦确定了婚礼的主色调,就要在婚礼的每个环节上都突出这个元素。比如,印制请柬时加上主色调元素,客人收到请柬就大致能知道婚礼的风格。 婚礼主色调还可体现在菜单设计上,给客人准备小礼物时也可突出主色调;装饰婚庆典礼现场时,可以看重表现主色调的视觉元素。所有这一切细节都五为一体,最终形成婚礼的统一风格。在设计婚礼的主色调时,最好的方法是制订一个颜色配色表,比如,可用两种较深的颜色搭配,衬托强调某种中立的背景色(白色、奶油色、香槟色、 淡粉色等)。 选择色彩一定要注意和谐搭配,同时还要考虑到现场装饰时是否方便实用。随着地域和季节的不同,婚礼上所选用的颜色也会相应有所变化。 需要注意的是,尽量不要使用过多的颜色,以免纷繁杂乱。选用颜色过多过杂,反而不利于突出婚礼的统一风格。 二、进行细节设计 如果您已经确定了婚礼主色调及相应的色彩搭配方案,接下来就可以享受其乐无穷的细节设计过程了。注重细节设计,将会让您的婚礼独一无二,与众不同。装饰彩带、面料布艺、鲜花花束、伴娘礼服、餐具、请柬、菜单,以及给来宾准备的小礼物等,所有这些细节设计都要尽可能与主色调协调一致。 三、要考虑到所有的感官效果 婚礼设计要考虑到所有的感官效果,比如:灯光颜色的巧妙组合可以达到最佳 的视觉刺激,所选材料的表面质感能够引起最佳的触摸手感,鲜花的芳香、扑鼻的香料及食物、饮料的香味等,能够给客人们提供最好的嗅觉和味觉享受。所有这些 感官享受再加上精心选择的背景音乐,您的婚礼设计可谓风格独显、完美绝伦,一定会给到场嘉宾留下最美好的回忆。 新娘手捧 与你的婚礼梦想相比,手捧是整个婚礼花艺灵感,内涵展示的一部分。不管你的婚礼花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流行的风格,找到一个正确风格的手捧花是需要费点心思的。现在,构架类的花艺是极具现代风格,漂亮以及也是受大众喜爱的。而传统意义的手捧花总是那么优雅以及多彩多姿。 桌花 说到婚礼桌花,就餐的时候所有的眼睛都在注目着桌子上的'布置。现在,婚礼桌花总是结合着饰品来布置,很具创造性。向所有的婚礼用花一样,不要忘记花时间在网上去寻找图片,因为你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灵感。 仪式用花 仪式用花是整场婚礼花艺最重要的一部分,婚礼主题元素搭配着花艺使用。婚 礼花艺需要与场地相搭配。如果你在一个简约的教堂结婚,考虑在在长椅上做花艺装饰,让他们感觉置身在花丛中。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华贵的教堂结婚,要确保不要 让鲜花布置用力过猛,压过整个教堂原有的装潢。户外海滩婚礼与户外酒庄婚礼相比,可能需要准备特别的花材。 伴娘手捧 像新娘手捧一样,伴娘手捧的花材、颜色、风格都是新娘手捧款式的延伸。你可以设计一个独特的伴娘手捧款式,也可以照着新娘手捧做一样的,但是要小束一些。我们之前看到过一些伴娘手捧的款式有着独特的设计,但是是与伴郎胸花以及花艺布置相搭配的。 花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结婚用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。但是,结婚用花品种的选择是一门学问,也是一门艺术,并不是什么鲜花都可以拿来用的。结婚用花最关键的一步是花语、花形、花色的选择以及花材品种的正确使用,一般多以玫瑰、郁金香、百合、康乃馨等为主。 玫瑰:结婚一般用红色玫瑰,寓意真挚的感情。因为红玫瑰是表达爱情的专用 花卉,所以它是结婚鲜花配伍中应用最广的一个。玫瑰花容秀美,有“花中皇后”之称。但不是所有红玫瑰品种都是好花材,一般作为结婚用花的红玫瑰品种要求花 大、色鲜、形美、梗长(35至45厘米)、花瓣厚实。 郁金香:是结婚用花的好材料,常选用红、黄、紫、白几种颜色的郁金香。红色花意为“爱的告白”;黄色花语为“爱的来临”;紫色花意为“爱的永恒”;白色花语为“爱的纯洁”。 百合:结婚用花中,百合被广泛使用,寓意“百年好合”或“百事合意”。我国种植百合历史悠久,被视为传统吉祥花卉,古代称红百合为“山丹”,又称黄百合为“火王”,有苏东坡诗为证:“堂前种山丹,错落玛瑙盘。” 康乃馨:又名香石竹,其中大红和桃红的康乃馨是结婚用花销量最大的花卉品种之一,前者花意为“女性之爱”,后者花语为“不求代价的爱”,一般常用于新娘捧花、新郎胸花、婚礼花篮、花车、新房等。 蝴蝶兰:又称蝶兰,花形似蝴蝶,芳姿艳质,艳压群葩,素有“兰中皇后”之称,是新娘捧花、头花、肩花、腕花的主要花材,花意为“我爱你”,“清秀脱俗,青春永驻”。 五彩的花材为新人们的婚事增添了温馨的氛围,以其自身丰富的寓意祝福新人们百年好合,白头偕老。

皇帝与皇后成婚的礼仪
巨典煌煌庆大婚 皇帝的婚礼叫“大婚”,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,当上皇帝后,只举行册立皇后大典,不补办婚礼。大婚的同时,用金册、金宝(证书和印鉴),册立皇后;册立皇后的同时,选一至四名妃子。明清皇帝大婚仪式基本相同。 《礼记?昏义》、《唐律》和《明律》,规定“婚”的程序为:纳采,问名,纳吉,纳征,告期和亲迎,也称“六礼”。 纳采,即送礼、议婚,请媒人去探探口风、虚实。明清时期,见面礼互相攀比,极其丰盛。 问名,就是举行一个仪式,询问对方的姓名、出生日期,看看“命相”是否合适。 纳吉,说白了,就是算一卦,即古人为结亲的事儿占卜吉凶;如果是“吉兆”,生辰八字儿又合适,就请媒人携带礼品去订婚。 纳征,就是送订婚礼品。古人云:“男女无媒不交,无币不见。”因此,纳征又叫作“纳币”。币,是古人用作订婚礼物的玉或帛类丝织品。 告期,就是把结婚的日期,通知对方。 亲迎,那是对平民百姓的要求。皇上不亲临,而是选派“儿女双全”的代表去。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,十六岁的载淳大婚。据李慈铭的《越缦堂日记》记述,当天凌晨三点多钟,载淳“御保和殿”,取“桂子桐孙”的吉利,任命礼部尚书吴桂、右侍郎徐桐,为正、副迎亲使者。七点多钟,“上御太和殿,受百官朝贺。”“全和人儿”敦亲王和恭亲王的福晋,奉旨率领八名命妇,携带礼品,跟随迎亲使者,在仪仗队簇拥下,“骑马出大清门”,去皇后家迎娶。侍郎崇厚的福晋,为新娘子“开脸”,用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;敦、恭二亲王福晋,为新娘子定妆,伺奉她上轿。迎亲队伍入大清门,到交泰殿止。 按照满族风俗,洞房南炕上设帷幔,新娘子拜过天地后,在炕上盘着腿“坐帐一日”,叫作“坐福”。结婚前,新娘子得练“坐功”;上轿前一天,少喝水,少进食。晚上,南炕上摆炕桌,放酒壶、酒杯。新郎新娘绕桌三圈儿,再喝交杯酒;外面有人唱喜歌,名曰“拉空家”,起哄架秧子,往屋里撒黑豆,“闹洞房”。 清宫的婚礼,保留了某些满族风俗。坤宁宫东暖阁,四壁涂红,喜烛高烧。阁北,有喜床、宝座;南窗下有一铺火炕,炕上置桌,放酒具。新婚夫妇拜天地、寿星、灶王爷,在南炕上喝交杯酒。礼亲王福晋“下厨”,煮汤圆、子孙饺子(一碗小饺子中,还有一个包着几个小饺子的大饺子)。敦、恭二亲王的福晋,把煮熟的汤圆、子孙饺子,端到新婚夫妇面前。 《清宫词》有诗描述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盛况:“巨典煌煌庆大婚,金吾不禁放诸门;忽传纸价高丽贵,一色花衣唱谢恩。”据称,当时,迎亲的队伍由午门一直排到皇后家门口,宫灯数百对儿,“对马”数百匹,内监前行;皇后乘黄缎子盘金绣凤大礼舆,十六个人抬着。京城百姓,只要是穿新鲜花衣服的,都可以进入午门观礼,警卫不予阻拦。清同治皇帝载淳结婚,决算下来,总共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;其中,皇宫中用于“结彩”的绸缎,达八十万疋,价值十万两白银。按乾隆年间的行情,一两白银可兑换八九百文大钱儿;七至十两银子可买一亩耕地,二十七八文至三十四五文钱能买一升米。由此可见历代皇帝大婚的奢华了。 ps:每个朝代都有些不同
皇帝之正妻称“后”或“皇后”(汉魏时分封诸侯之正妻亦称“后”或“王后”)。“皇后”名称自秦汉沿用至清末。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等同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。历代后宫都有诸多品级,离我们最近的两个王朝中,明代后宫分18等,清代后宫则简化为8等,即:皇后、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、嫔、皇贵人、皇答应、皇常在。 然而母仪天下的皇后又如何选拔呢? 清代皇后的遴选途径有四种: 1.由未大婚的皇帝拣选. 这是皇帝第一次选秀,一般册封一位皇后(以玉如意为示,得如意者为后)和两位妃.这样册封的皇后地位最高,是皇帝的正妻,所生长子一般封为皇太子,但清朝以皇后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仅道光皇帝一人.他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第二子,但长子早夭,道光因而成为嫡长子.皇帝的正妻皇后所生的孩子如果成为皇帝,那么健在的皇后则成为---圣母皇太后,如果庶妃所生的孩子成为皇帝,那么皇后则成为---母后皇太后.2.续弦 皇帝的正室皇后去世之后,皇帝会从后妃之中挑出一位成为继皇后.继皇后的地位高于寻常妃嫔,但比大行皇后要低。继皇后一般是皇帝宠幸的贵妃或皇贵妃中德行高尚者,要么是皇妃中育有子女者.清朝皇帝一般都有继皇后,只有清穆宗同治皇帝和清德宗光绪皇帝仅有正室皇后(嘉顺后和隆裕后),另外,末代皇帝溥仪5岁退位,17岁大婚,因此他的“皇后”郭罗布氏 并不能算真正的皇后,溥仪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皇后的清朝皇帝. 3.母以子贵. 皇帝死后,皇子中的某一位继承皇位,新皇帝的母亲自然成为皇后.这就是“母以子贵”的思想。清代的很多妃子都是这样成为皇后的.一般来说,皇帝生母(如果他不是正宫皇后的话)的地位要低于大行皇帝的正妻,一般称皇帝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,而老皇帝的正妻则为母后皇太后. 4.追封. 这是给予已过世的妃嫔死后荣耀的一种方式.一般被追封者是新皇帝已过世的母亲,但也有例外.例如顺治皇帝的妻子孝献世皇后董鄂氏,她生前是顺治皇帝最崇爱的皇贵妃,还生下了皇太子荣亲王,但他们母子都很薄命.荣亲王没有继承王位,但董鄂氏死后还是被顺治皇帝追封为皇后.
哪个朝代

皇帝与皇后大婚,大婚时有什么规矩?
纳采礼本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,获女家同意之后,再正式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礼,以为求婚之成。历代纳采礼,男家向女家所致礼物,既有实用之物,又有象征之物。 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为配有鞍辔的文马四匹、甲胄十副、缎百匹、布二百匹,顺治朝还包括金茶筒(喝奶茶用的茶壶,民间也称为多穆壶)1个、银盆2个。纳采礼之后举行纳采宴。 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宴的承办,改变了主宾关系,并不是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,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,赐宴皇后父母。婚成礼是皇帝大婚的高潮,只有经过这一礼仪,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。 其程序包括册立奉迎礼、合卺礼,并且尚有坐帐礼、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。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所用凤舆,并非是与百姓一样的红色喜轿,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轿,并且上面没有“喜”字。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,要提前在凤舆内放置御笔“龙”字。 皇后头遮绣龙凤同合纹的红缎盖头,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,一手持金质双喜“如意”,一手持苹果,以谐音平安如意。到了乾清门,才算到了皇帝之“家”,于是皇后在乾清宫阶下轿,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苹果。 还要再怀抱一个金宝瓶跨过火盆,才能进殿内,等到了洞房坤宁宫时,还要跨过马鞍,才能行合卺礼。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。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。清朝皇帝的大婚礼仪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确立下来的。 清太祖娶叶赫氏时,仅仅率众贝勒迎亲,举行大宴,而并没有固定的仪注,清太宗时立后也仅行了册立礼,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则。顺治八年,清世祖大婚,才开始确立了皇帝纳后仪。
还是有很多规矩的,毕竟是最高统治者的婚礼,还是有讲究的
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宴的承办,改变了主宾关系,并不是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
古时候皇帝和皇后大婚,首先要大赦天下,接着要让礼部办所有的事情。
大婚诸如“纳采”、“大征”、“发册”、“奉迎”诸程序才基本定型。

皇帝与皇后成婚的礼仪
帝后的婚姻礼仪 明代天子的纳后婚礼,可谓是“国婚”,其礼仪之繁缛、规模与声势之宏大、备办礼物之丰厚、动用人力物力之浩大,都是明代其它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无法与之比拟的。华贵、典雅、隆重是其主要特点,明代天子纳后,其完婚成礼的过程,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,要行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,但天子无亲迎之礼。其中纳彩、问名是相亲阶段,纳吉、纳征是定亲阶段,告期、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。此外,完婚的帝后,还要拜见皇太后,分别接受百官、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,最后,帝后要行盥馈礼仪,至此婚礼方告结束。 纳彩、问名纳彩就是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,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:问名就是女家同意,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方媒人。明代天子行纳彩、问名礼前,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。至期,陈设御坐、制案、节案、卤簿、彩舆、中和大乐如仪。礼部陈礼物于丹陛上和文楼下。皇帝冕服升座,百官和正副使朝服行礼,执事官举制案、节案由中门出来,礼物随后,均放置丹陛中道。这时传制官宣制曰:“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,命卿等持节行纳彩问名礼。”正副使奉命行礼,皇帝起驾回宫,正副使取节及制书放置彩舆中,由仪仗大乐前导,出大明门,释朝服,乘马前往皇后府第相亲。皇后府第也设相应礼仪恭候正副使者到来。府第中设使者幕次于大门外左边,南向,设香案于正堂,设制案、节案于南,别设案于北。使者到来时,引礼导入幕次,执事官陈礼物于正堂,使者奉制书于案。礼官先入,主婚人朝服出迎,礼官曰:“奉制建后,遣使行纳彩问名礼。”主婚者、使者捧制书及节到正堂,置于案上,主婚者行礼,跪于案前,正使取纳彩制,宣后授主婚者;副使取问名制,宣读授主婚者。主婚者接制置于案上左右。执事举表案授主婚者。主婚者将表授正使,并将它置彩舆中。仪式完毕,主婚者酒馔宽待使者,使者返回时,主婚要送至大门外,使者随彩舆由大明门左门,到奉天门外,以表节授司礼监,复命。 纳吉、纳征、告期礼仪纳吉就是男女双方交换生辰,各自卜得吉兆;纳征是卜吉后,表示婚姻成立;告期就是男方家派媒人向女方家问明结婚日期。明代天子的纳吉、纳征、告期,传制遣使礼仪,如同上述。但天子纳后的纳征礼用玄纁、束帛、六马、谷圭等物。皇后府第的陈设也如前仪,唯更设玉帛案。使者到来后,将制书、玉帛置案上,六马陈堂下。执事先设皇后冠服诸物于正堂,礼官入,主婚者出迎,执事举玉帛案,正使捧纳吉、纳征制书,副使捧告期制书,执节者捧节,以次进入,在案上陈列。主婚者行婚跪在案前,正使宣制,然后来使将圭及玄纁授给主婚者,礼仪之制如前仪。副使宣读成婚的皇道吉日,主婚者拜谢,使者持节出,主婚者礼遇使者,使者返回复命如初。 发册奉迎礼奉迎就是迎亲礼。因为明代天子无奉迎之礼,故派使节前往奉迎皇后。届时礼部陈雁及礼物于丹陛上,内官监陈皇后卤簿车辂于奉天门外。制词说:“兹册某官某女为皇后,命卿等持节奉册宝,行奉迎礼。”正副使将册宝置彩舆中,随即到达皇后府第。礼定官宣读册宝,说明行奉迎礼。接着女官以九龙四凤冠袆衣进皇后,内官陈仪仗于中堂前,设女乐于堂下。皇后具服出阁,于香案前,向阙立,行四拜礼。接着是宣册、宣宝礼仪;正使宣奉迎制,副使进雁及礼物,主婚者跪受,使者行礼拜出。余如初仪。女官奏请皇后出阁,向父母告别,升舆而出。其仪仗是大乐前行,次为彩舆,正副使随之,由大明门中门入宫。百官朝服班迎于承天门外,皇后至午门时,鸣钟鼓,停卤簿。正副使复命,仪仗女乐前导,皇后进奉天门,至内庭幕次,皇后出舆,由西阶进,皇帝由东阶降迎于庭,揖皇后入内殿。帝后诣更服处更衣,皇帝具衮冕,皇后更礼服,同到奉先殿行谒庙礼。还宫,行合卺礼,帝更皮弁升内殿,后更衣从之,东西相向。接着是繁琐的进酒、进饭礼仪,女官以两卺酌酒,帝后合和以进。还宫帝后易常服。次日早,帝后行四拜礼,谒见皇太后。第三天早晨,帝服冕服,皇后穿礼服,同到皇太后宫,行八拜礼。还宫后,帝服皮弁升坐,女官引导皇后穿礼服,到皇帝前行八拜礼。接着帝后接受内亲属及六尚等女官的八拜礼;各监局内宫内使也行八拜礼。并颁诏告知天下。第4天早晨,皇帝服衮冕升华盖殿,接受亲王、执事官及百官的进贺礼;皇太后及皇后各礼服升座,接受亲王及内外命妇的贺礼表笺。第五天帝后行盥馈礼,还有繁杂的礼仪。这时帝后的婚姻礼仪才算是方告完成。 通观明代帝后的婚嫁仪礼,可以看出,它显示出如下一些特征:其一,明代皇帝的婚仪,既是规模盛大、礼仪繁琐隆重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“国婚”礼仪活动,又是处处体现封建礼仪、等级、皇权的一种政治色彩浓的婚姻活动。其二,在明代多层次的婚姻礼仪——分为礼(帝后)、雅(王公贵族、官员)、俗(庶民百姓)三个层次之中,明代帝后的婚娶仪礼,属最高层次,因此,显示出高雅、华贵、端庄、隆重、繁缛和程式化的特点。其三,明代帝后婚仪的全部过程,是帝后婚姻礼仪的实践,亦是对王公官员、民人所进行的一次有着炫耀性与示范性意义的婚姻礼制教育。其直接影响和结果,则是政治性、寄生性消费的增长,并导致社会再生产的逐步停滞。其四,明代帝后婚仪的强烈政治色彩、封建特权与等级色彩,它是对以“性爱”为基础的普通婚姻根本否定,也是以财富和权力“再分配”为其特殊内涵的帝后婚姻的展示。
限男女之年定婚姻、执六礼,始于周代。《礼记》、《唐律》、《明律》规定,六礼屡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告期、亲迎。 即使是皇帝,也不免“买卖婚姻”之俗。明神宗朱翊钧大婚,仅织造费就用了九万多两白银;清同治皇帝载淳大婚,共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。奢华的背后,隐藏着一大批贪官污吏。明正统七年(1442年),英宗朱祁镇年届十六,该结婚娶媳妇儿了。或许是,除了天大地大,就是皇上大;或许是,皇上的婚礼场面大,动静大,规矩大,麻烦大……反正,皇上娶媳妇儿叫作“大婚”。大婚的同时,用金册、金宝(证书和印鉴),册立皇后;册立皇后的同时,选一至四名妃子。朱祁镇这小子有福气,赶上了大婚。为了这件事,太皇太后张氏、皇太后吴氏,以及朝廷重臣,搜肠刮肚,千挑万选,操碎了心。司礼太监、朱祁镇的“忘年交”王振,也忙得不亦乐乎。无论从私人交情、拍马屁固皇恩方面说,还是从公事公办,甚或乘机大捞油水方面讲,王振都实心实意地主张“大办特办”,并且早早地向全国各地派出了采购团,看样订货。朱祁镇这盏“灯”,本来就费油,绝不能再弄个“疯丫头”,跟他配对儿!太皇太后张氏掂量来掂量去,综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,毅然打破“皇后出自民间”的祖训,决然拍板:以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,以御史云湘的女儿为妃。礼部和翰林院官员会议以后,完全赞同、坚决拥护太皇太后的英明决策。随后,翰林院负责起草证书及其他有关文件,礼部负责制册造宝,并会同司礼监、内府等部门,备办用品、礼品。钦天监的担子也不轻,负责选择良辰吉日,以便“执六礼”。“限男女之年,定婚姻,六礼之仪”,始于周代。《礼记?王制》,以“冠、婚、丧、祭、乡、相见”为“六礼”。其中的“冠”,为“成年礼”;没到成年,没举行过“成年礼”,就结婚,那就是“非礼”。《礼记?昏义》、《唐律》和《明律》,规定“婚”的程序为:纳采,问名,纳吉,纳征,告期和亲迎,也称“六礼”。纳采,即送礼、议婚,请媒人去探探口风、虚实。古人认为,大雁“夫唱妇随”,感情专一,值得学习;因此,纳采时拿一只大雁作见面礼。明清时期,见面礼可就丰盛了,互相攀比,再也不能光拿只大雁去蒙事儿了。问名,就是举行一个仪式,询问对方的姓名、出生日期,看看“命相”是否合适。到了纳采、问名这一天,礼部官员拟定了礼仪程序和规范,又和一大帮太监、宫女,忙前忙后,布置典礼会场。按“常仪”,陈设仪仗于乾清门外,设女乐于乾清宫丹陛上。乾清宫正殿内,临时设置两张桌子,铺上杏黄色缎子桌布,一桌上面放“节”,另一桌上面放“问名”诏书。准备送往钱尚书家的礼物,也一水儿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。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赶上大婚这种风光体面事儿的。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,当上皇帝后,只举行册立皇后大典,不补办婚礼。大婚的礼仪,皇室成员、朝廷命官也难得一见,也许一辈子就遇到这么一次。别看礼部官员咋咋呼呼的,其实,他们也是根据典籍、文件的有关规定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在实践中学习。其他中央机关来观礼的官员,都觉得新鲜,光顾着看热闹,忘了遵守纪律。鸿胪寺(掌礼宾)的官员好容易逮着个露脸的机会,指手划脚地整顿观礼队伍,维持秩序,惹得好多“卖呆儿”的官员,对他们侧目而视。钦天监官员神气活现地报告:吉时已到!朱祁镇打扮得人儿似的,在内大臣、侍卫、太监簇拥下,隆重登场,在乐曲声中步入乾清宫正殿,升座。王公大臣伏地叩拜,高呼万岁。宣制官奉诏书,站在东侧丹陛上,高声宣诏,任命正、副二天使,去钱尚书家纳采,问名。乐曲声中,两位天使奉节、奉诏。礼成,朱祁镇退朝。正使持节,副使捧问名诏书;仪仗队、鼓乐队在前开路,送礼官员跟在二使屁股后头,自乾清宫出发,吹吹打打、浩浩荡荡地奔向钱府。钱尚书在大门口跪接天使,奉旨,接受礼品,谢恩。就事儿举行问名仪式,钱尚书把写着女儿姓名、简历、生辰八字儿等项内容的“表”,呈交天使。礼毕,钱家盛宴招待天使。仪仗队、鼓乐队员,就只能吃“盒饭”了。酒足饭饱,天使率队回紫禁城。进午门,在太和门外打住,将“节”和“表”,交给司礼监太监,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。司礼监太监持节、表,到乾清宫复“皇命”。朱祁镇向王公大臣“诏告”纳采、问名情况。 皇室择日为朱祁镇举行隆重的“上中礼”,即《周礼.王制》所说的“冠”礼。这个仪式类似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区或民族仍在实行的“成年礼”,以此宣布某男某女业已成年,并象征性地为他(她)穿戴上成年人的衣帽。从此,他(她)便有了社交和谈婚论嫁的自由。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比较坦率,干脆把这种仪式称作“穿裤子礼”或“穿裙子礼”,分别由舅舅或母亲,为年满十三岁的男孩、女孩操办。当太阳光照进屋子里的时候,男女孩脚踏粮食口袋和大块的猪肉,男孩手持长矛和银元,女孩拿着首饰、衣料,主持人为他(她)脱掉童装,穿上成年人的衣裤或裙子。已经“成年”的男、女,一一向客人敬酒,并接受客人赠送的贺礼。 朱祁镇在“上中礼”上,带上了一种名为“通天冠”的帽子。这样一来,他就可以装“人”了。太皇太后、皇太后等皇室长辈,临场观礼;王公大臣三跪九叩,表示热烈祝贺。礼成,朱祁镇去祭祖,再到太皇太后、皇太后的寝宫,跪谢养育之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