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时候不论什么地方,吃粽子简直就是一种普遍的大众的习俗。大家都吃粽子,并且中国的这种习俗在很多国家中都有流传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,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。
一、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
1、纪念屈原
这个不必多说,屈原是战国时楚人,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,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。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,并将米饭撒到江中,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。于是有了端午节,有了龙舟竞渡,有了吃粽子。
2、功名得中
因为“粽”和“中” 音近,取“功名得中”之意,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。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,因此在端午节时,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。
3、求子
端午节中,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。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,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,有大有小,大的在上,小的在下,形状各异,非常好看。且因为“粽子”谐音“中子”,民间有吃了“粽子”能得儿子的风俗。“粽子”是“众子”的谐音,寓意人丁兴旺。
4、光宗耀祖
因为“粽”和“宗”音近,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“光宗耀祖”,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。
5.驱赶蛟龙
《初学记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汉代建武年间,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,自称是三闾大夫(屈原的官名),对他说:“你们祭祀的东西,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,以后可用艾叶包住,用五色丝线捆好,蛟龙较怕这两样东西,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!”于是,人们便以“菰叶裹黍”,做成“角黍”。世代相传,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。
二、粽子的来历
粽的历史悠久,春秋时期,bai用菇茭白叶包黍du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zhi密封烤熟,dao称“筒粽”。在战国时代,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,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,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,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。
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。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,除了纪念屈原之外,江苏等地,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。当地记载:“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,非屈原也。”
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写道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《齐民要术》卷九引《风土记》记述粽子“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”。
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,并在筒粽上盖楝叶、以五彩丝线缠之。《续齐谐记》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,长沙人区曲见自称“三闾大夫”的人谓:“闻君当见祭,甚善。常年为蛟龙所窃,今若有惠,当以楝叶塞其上,以彩丝缠之。此二物,蛟龙所惮。”
以上就是关于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,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,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是中国很多年的传统习俗了,不仅是一种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是庆祝端午节的一种方式哦。
APP
微博
抖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