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期间心理问题。一个人心理问题的产生来自与种种方面,那么由于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该怎么缓解呢?

一、疫情期间心理问题 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
1。替代性创伤:通俗讲,就是由于过度接收到他人的创伤信息,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创伤(如看到悲惨的死伤场景等)。高发于灾后救援人员,普通大众因看到太多负面信息也可能被引发。情绪表现为持续的愤怒、羞愧、罪恶、忧郁等,很可能被下一次的悲惨信息而击中、崩溃。
2。“网络疑病症”与“肺炎疑病”: 大量疫情消息使得人们对肺炎类似症状更加敏感,有的人不断搜索相关信息,越看越觉得自己感染了肺炎。其特征为:(a)重复且多余的网络搜索行为;(b)累积增加的消极情绪;(c)阻碍正常生活节奏;(d)不断寻求安慰。“肺炎疑病”具体表现为,有些出现低热病人因担心去医院看病被留下而不敢去医院;有些感到被“新型肺炎”包围着,听到各类报道都心惊肉跳;有些患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为此而导致病情加重;有人怀疑自己已经感染“肺炎”,多次到医院就诊,要求医生尽快给予确诊和治疗。

二、如何缓解疫情导致的压抑心情
1、合理关注疫情,“定时”而非“时时”。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机、电视不断推送的信息上,情绪就会随着信息起伏波动,即使有了暂时的“掌控感”,代价却是“心累”和正常生活节奏的紊乱。人们可以设定“信息闹钟”,在一天的时间中,每隔半天,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,其他时间安排运动、工作、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,在掌握疫情的同时,获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悦情绪。
2、允许并接纳消极情绪。担忧、恐惧及焦虑是面对威胁时较常出现的情绪反应。疫情当前,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的情况。要理解和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,告诉自己这是面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绪反应,要允许它们存在;也要理解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,但程度会逐渐减轻的。其实,适度的担忧、恐惧及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以及适应和应对能力,是一种保护性反应。
3、保持社会联系,彼此给予支持。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之中,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“安全感”的重要来源。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亲友之间的联系,了解自己的朋友此时正在做些什么,找到互相帮助的方式。对于弱势人群,如儿童和老年人,尽力给予更多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。随着防控时间的延长,彼此的支持能够让人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。
4、维持稳定健康的生活方式。疫情的突然到来,虽然活动范围受到限制,公众仍要积极地看待生活,尽可能维持原有的规律作息,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,按时起床,在家里学习、办公,按时吃饭,按时休息,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。规律、掌控感是应对焦虑恐慌的良药,在此基础上,还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,注意良好的饮食,保证睡眠,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。
5、学会用认知来缓解消极情绪,对于胆小、敏感多疑素质的个体,如出现过分担心躯体变化,需要客观看待自身身体状态,从既往的经验中去理解自己躯体症状的意义,是否以前就出现过多种躯体症状,自己到医院检查并无大碍?现在的躯体症状是否是既往的经验的一种反应?如果自身难以判断,可以让家人和朋友帮助自己。
6、监测心理电量,自助先于助人。面对疫情严重地区的困境,人们有时也会感到做得不够和有挫败感,“要记住你没有责任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”。如果有人消极情绪严重到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、工作及学习,或持续失眠时,需要及时与精神科或心理学专业人员寻求帮助。

以上就是疫情期间心理问题,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的精彩内容,点击了解更多:恋人为何会有陌生感
APP
微博
抖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