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 微博 抖音
商家登录 商家入驻 | xxx-xxx-xxxx 官方客服电话 |
长沙
热门
A
B
C
D
E
F
G
H
J
K
L
M
N
P
Q
R
S
T
W
X
Y
Z
作者:可可
44997
585次
点赞
0

乞巧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乞巧节风俗有哪些

导语: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,始于汉朝,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乞巧节有什么风俗活动,乞巧节风俗有哪些。

  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,始于汉朝,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乞巧节有什么风俗活动,乞巧节风俗有哪些。

  1、庭院设供

  每逢bai乞巧来临,人们都要将庭du院洒扫干净,院中张挂锦彩,陈设zhi香案,献供花果饮食。

  2、拜织女

  “拜织女”纯是少女、少妇们的事。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,多至十来人,联合举办。举行的仪式是,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,桌子上置茶、酒、水果、五子(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等祭品;又有鲜花几朵,束红纸,插瓶子里,花前置一个小香炉。那么,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、少女们,斋戒一天,沐浴停当,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,于案前焚香礼拜后,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,一面吃花生、瓜子,一面朝着织女星座,默念自己的心事。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,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,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。

  3、穿针乞巧

  七夕之dao夜,妇女们对着新月穿针,展示技艺,乞巧求福,顺利穿过者为得巧。当然所穿之针并非通常的缝纫用针,而是专门制作的多孔之针,或用名贵的金、银、鍮石(黄铜)等材料制成。魏晋以前多为五孔针和七孔针,盛唐以来皆用九孔针。

  4、食巧果

  食巧果是七夕节的习俗.在民间,七月也被称为巧月,七夕也被称为巧夕。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道:“粤人重巧夕,灯火到天明。”明代文学家何景明也有诗写道:“楚客羁魂惊巧夕,燕京风俗门穿针。”七夕这一天大概没有什么是不寓意于巧的,因而也有巧果,即用面粉条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。《北京岁华记》记载:“七夕宫中最重,市上卖巧果,人家设宴,儿女对银河拜。”大概就是取合于巧夕的意思。江苏崇明一带,七月七这一天吃饺饵,用面裹馅油炸后食用,名叫吃巧。武进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传统习惯,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,以标志时令。在吴地,七夕之前,市场上就已经有巧果出售了,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,吃起来脆香可口。

  5、拜月祈愿

  七夕之夜,人们均可在月下祀拜祈愿。相传是夜牛郎、织女银河相会时天门开启,于此时祈愿是最为灵验的。七夕祈愿最有名的例子应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。

  6、穿针乞巧

  穿针乞巧这种节日习俗始于汉代,盛行于南朝期间,是最早的乞巧方式。穿针分为两种,一种是七夕当晚,姑娘们聚在月光下面,借着月光穿针引线,哪位姑娘可以穿过去,便是得巧了。 另一种是在七夕那天的中午,姑娘们将针投在水面上,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,来看自己是否得巧,这被称之为浮针或投针。

  最早的穿针、浮针以及投针都是在月下进行,乞巧活动都在七夕当晚举行。随着习俗的不断发展,当中有些习俗发展为在七夕中午进行,以观测太阳投射的影子。早先的月下穿针,是伴随着穿五孔针、七孔针、九孔针的传说,乞巧活动将女红才艺与游戏化的竞赛结合在一起,充满了竞技的意味,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巧,也有实至名归之感。而后代的浮针、投针,则更似占卜,是否得巧更多取决于运气,这使得许多小姑娘都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感觉。

  7、求赐良缘

  未婚男女每逢七夕总要设案祈祷,乞求天赐良缘。

  8、蜘蛛乞巧

  蜘蛛与七夕乞巧关系颇深。究其原因,大致有三点:一是秋初,蜘蛛正活跃,要它织网,一般不会令姑娘们失望。二是蜘蛛织网,织女织布,同是巧手。女子们看不到织女织的布,那么就看看蛛网,希望能得到某种启示,某种灵感,或感受到蜘蛛织网的灵妙之气,使自己的织布之技,有所提高。三是古有“蜘蛛集而百事喜”之说,民俗中有蜘蛛预兆喜事的说法,乞巧时用蜘蛛,也可增加喜庆气氛。用蜘蛛验乞巧结果,也有诸多不同。

  以上就是关于乞巧节有什么风俗活动,乞巧节风俗有哪些,七夕在古代是一个盛大热闹的节日,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习俗,最主要的便是乞巧习俗,现在你知道了吧。


发布时间: 2020年07月23日 16: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