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习俗是什么吗?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,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。
一、端午节的由来
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,源于纪念屈原:
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
他在流放中,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,独具风貌,影响深远(因而,端午节也称诗人节)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準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
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;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二、端午节的习俗
1、吃粽子
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。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,就外形说有三角粽、方粽。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就已盛行,唐宋时代,粽子已成有名食品,且种类繁多;明清时代,粽馅儿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。今天,粽子已成为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,传统文化和谐地融入现代生活之中。
2、赛龙舟
赛龙舟是端午节较具有代表性、广泛性的民间活动。参加竞渡的龙舟,舟头扎一个大大的龙头,舟前竖彩旗,旗后一人擂鼓助阵,舟尾一人撑大桨担当竞渡指挥,每边各20名壮汉划桨。竞赛之前,人们三五成群,呼朋引伴,来到龙舟竞渡的河岸。
龙舟竞渡令一发,水中鼓声雷动,龙舟竞发,桨声、水声融在一起;岸上人山人海,欢声雷动,呐喊声、喝彩声连成一片。那壮观的场面,直看得让人热血沸腾。
竞渡活动起源较早,到唐宋时特别盛行。今天,龙舟比赛已成群众性竞技活动,它不仅在我国举行,在东南亚地区也很盛行,近些年来还成为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。
3、悬艾草
农历五月,暑热将至,是流行病瘟、瘴、疫、痢易发之际。人们认为这是个恶月,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风俗的形成。
艾草,
又名艾蒿、家艾,它的茎、叶含挥发性芳香油,气味浓烈,有驱蚊蝇、虫蚁与净化空气的作用。早在先秦时期,艾叶就被制成灸条治病。端午节将艾草悬挂门上用以除瘟驱邪。
以上就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,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,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,我们应该在端午节这一天遵守它的习俗。
APP
微博
抖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