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疫情自我心理调节。今年这个春节可以用“刻骨铭心”来形容了。新型肺炎来势汹汹,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。作为普通大众,我们既不能上前线为病人治病,又不能到处乱走给社会添乱,只能够待在家中,也算是为国家做贡献了。那么在家呆久了也会导致精神失常了。抗疫情心理健康,人人有责!

一、面对疫情自我心理调节 抗疫情心理健康
1、在家不上班,要制定计划,给自己建立一个生活秩序。
随着假期的结束,有一部分人已经返岗上班了,但因为目前的情况,还有大部分人是通过远程协作,在线上进行办公的。那么这就面临一个问题:在家里如何能够高效办公,达到预期目的呢?
通过这段时间的“宅”,很多人在家里吃了睡,睡了吃,娱乐就是玩手机,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其实是有一个隐形的破坏,就是我们的生活失去了秩序。
为了能够消除恐慌情绪,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秩序。不然的话,我们还是每天会陷在刷消息的恐慌中,总是走不出来。于是我们的情绪、宝贵的注意力、也被一些负面新闻和没有得到证实的何种新闻所裹挟、所占据。
因此,心理学家简里里老师,建议我们: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个秩序,找到一些抓手:比如,每天7点钟起床,喝水、洗刷、吃早点,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。8:00—10:00,可以把自己单独关在书房或者不受打扰的房间进行一段高效地工作。10:30后可以锻炼锻炼身体,看个轻松的短剧等等。午休后,下午可以看个电影,读本书,这样给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找到一个抓手。
找到抓手后,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大多数失控的情绪。
2、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空间
所谓的心理安全空间,就是让自己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心理范围。
想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空间,多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。我们可以通过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,这对我们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。
因为情绪和感情这个东西是内在的,当我们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之后,他就成为了一种外化的东西,我们内心的混乱感觉就会消失。
而人们建立心理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标志,就是恢复了生活的秩序感和控制感。
所以,消除恐慌,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空间,重新建立起生活的秩序,和对自己生活的控制。

3、警惕次生灾害
在大多数普通民众接受“自我隔离”,用网络关注疫情的阶段,我们也看到一些充斥着较大负面情绪的信息在肆意传播。比如,散布医院不作为的谣言,指责一线报道的记者“添乱”,甚至痛骂武汉人……
“有一种心理上的‘易感人群’——容易焦虑、恐慌的人,反应可能会更强烈一点。同样一个威胁,不同人的心理感受和解读是不一样的。如果一些人出现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,甚至于到了病理性质程度,他们可能需要得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”
徐凯文分析,恐慌,是因为缺乏安全感,缺乏可控感。严重的恐慌通常以“指向内”或者“指向外”的方式表现出来。“指向内的话,人可能会抑郁;指向外的话,就变成了攻击他人的行为”。
“因为有了这种病毒的潜在危险,人产生的严重恐慌,我们把它称之为次生灾害。”心理学专家解读,次生灾害主要包括生理、心理和社会层面。生理损害就是表现为易患疾病,心理损害表现为压力传递,社会损害表现为谣言四起。
徐凯文表示,一些人会进行“压力传递”,把目前的局面随便归因到个人、媒体、政府上,发泄不满。“越是在‘大敌当前’的情况下,我们越是要齐心协力,现在的重点是控制住疫情,解决困难,控制住以后再进行反思。”
而谣言,则是次生灾害的社会损害典型表现形式。“当灾难和危险发生,情况不明,危险尚未解除时,因为人们希望获得可控感,对危险信息更加敏感,因此对信息需求变大,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”。
专家总结, 谣言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:发生在危险和动荡时期,传播迅速、传递恐慌,有一定的真实背景。

以上就是面对疫情自我心理调节,抗疫情心理健康的精彩内容,点击了解更多:婚期快到了不想结婚了
APP
微博
抖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