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也叫端阳节,每到端午节的时候都会举办龙舟比赛,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包粽子,在家周围撒上雄黄,为什么道端午节都这么做,朋友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?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,端午节的主要风俗吧。
一、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
端午节是中华民族bai较古老的民俗大节,较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du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zhi,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。
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,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;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。
总的来说,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,把端午视为“恶月恶日”起于北方,注入夏季时令“祛病防疫"风尚,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,较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。
在远古时代,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,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;时至今日,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。
挂艾草、菖蒲、榕枝。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、菖蒲(蒲剑)或石榴、胡蒜,通常将艾、榕、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然后插或悬在门上。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,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“百阴之气”,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
有典籍记载的较早出现端午时食,应属西汉的“枭羹”。《史记》“孝武本纪”注引如淳言:“汉使东郡送枭,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。以恶鸟,故食之”。锉是端午的主角-粽子,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。一直要到晋朝,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。
躲端午,时端午节习俗,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。简称“躲午”,亦称“躲端五”。俗以五月、五月五日为恶月、恶日,诸事多需避忌,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。

二、端午节的主要风俗
端午有祭祀、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;而江浙一带过端午,有吃黄瓜、黄鳝、黄鱼、咸鸭蛋黄、雄黄酒“五黄”的习俗,并且还会在家里悬钟馗像,用以镇宅驱邪;在台湾,台南地区的人在端午节会吃一种叫做“煎堆”的食物。并且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,而较有趣的活动则是“立鸡蛋”比赛,谁能在中午12点前将鸡蛋立起来,谁就会有好运。
洗草药水
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,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较强的一天,端午日遍地皆药。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、去邪气。端午期间,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,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扒龙舟
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,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,乃遗俗也。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,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,传出国外后,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。
佩香囊
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。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,有清香、驱虫、避瘟、防病的功效。端阳以四色线系臂,并佩戴香囊,小巧玲珑精致可观。
挂艾草菖蒲
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,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、招百福的作用,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,相沿成习,遂成端午风俗。

端午节是一年之中阳气较重的时刻,而古人任务雄黄和艾草有辟邪的作用,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房子周围撒上雄黄,或者在家门口挂上艾叶用来辟邪,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,端午节的主要风俗分享到这
APP
微博
抖音
